《肯定了他的情緒,不就是認同了他的壞行為嗎?》
09/16/2022
我們說過情緒智商(EQ, emotional quotient)的建立,第一步是「認識及察覺情緒」。
然後,我們接受及肯定了情緒(例如:我好嬲/ 我好傷心/ 我好委屈)。記住,情緒沒有分對與錯,同一件事情,不同的人可以有不同的感覺。例如:比老師鬧,我可以覺得傷心,但另外一些人可以覺得憤怒。而這些情緒都是被允許的。
這裏不是說「是非對錯」,因為情緒沒有分「是非對錯」。有分「是非對錯/適合不適合的」只有「處理情緒的方法」而不是「情緒本身」。
有時爸爸媽媽心想:「分明是你做錯事,老師鬧你很正常,你唔應該嬲」「老師鬧你都係想教好你,你反而嬲老師,真係你唔啱!」這樣的回應,讓孩子覺得不被理解,再跟父母說也嘥氣!
但如果爸爸媽媽能充分地承載孩子的情緒「老師鬧你,媽媽聽到你好嬲」,反而可以跟孩子討論更多關於他的「生氣」。
「呢件事上面,你有幾嬲啊?如果五個嬲係嬲到爆炸,一個嬲係只有少少嬲,你有幾多個嬲?」「當你好嬲嘅時候,你通常會點做㗎 ?」「下次你一個嬲/五個嬲時,仲有乜嘢可以試吓?」
這樣,我們便開闊了境界,可以跟孩子探索處理情緒的方法。
在必要時,我們可以引入「你可以嬲(認同情緒),但你唔可以打人(不認同行為)」,「你唔想收拾玩具,我知道你好唔開心(認同情緒),但係而家已經夠鐘,一定要收拾(不認同行為)」「媽媽知道你好憎佢(認同情緒),但係掉咗佢個筆袋未必係最好嘅辦法(不認同行為)。不如我哋再諗吓?」
所有父母都好想教孩子處理情緒丶懂得解決難題。只要我們心裏知道,我們可以認同孩子的情緒、打溝通的門打開了,自然有方法跟孩子討論解決難題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