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過返舊賬,鬧鑊金,有問題嗎?

05/26/2023

這天在小學見家長,坐在面前的學生爸爸感覺很內斂、說話不多。但隨着老師開始說起兒子的不夠勤力丶時間安排失當,爸爸就說「其實我都忍咗佢好耐。我唔發火佢當我病貓,我今晚就返去打佢一鑊金,佢就知味道!」爸爸的火藥味很濃厚。從他額頭上暴脹的血管,就感受到那種生氣累積了多久。

眼前這位爸爸,有心管教好自己的兒子固然很好。但我心想,如果他的火氣能平分幾次、平均持續地發出,可能更好。

小朋友要的不是「一鑊金」

爸爸最希望看見的是:孩子自律。而在這個方案,爸爸期望展示的行為是選擇合適的任務(例如以讀書為重)丶並且持續地執行。但這裏涉及了多項小孩子還未有發展完成的能力:排列優次,克服其他引誘,展開任務,持續專注等等。

要小孩子成功自覺地讀書,是一條持續漫長的路。路途上需要很多能力的建立丶家人的不斷提醒、不斷修正。當孩子大致有了技巧、有了成功經驗,就會把習慣養成了。真正得到自律。

所以做爸爸媽媽的,切記假設小朋友是個「縮小的成年人」。有很多技巧、習慣仍需要大人直接教導、糾正、適時提醒。

所以我寧願爸爸媽媽可以適時發火、起碼可以提醒孩子什麼可以做、什麼不可以做。但火氣點到即止。足夠制止壞行為就好了,把父母僅有的體力聚焦在如何建立技巧(例如:安排時間、遇到困難時尋求協助、回答題目方法等等)。

如果用「一鑊金」的方法,一方面破壞親子關係,另一方面若孩子的問題行為從來沒被糾正,卻被突然責罵,他或者會錯誤解讀成:「成人的情緒失控」。

我試過問一個小四男生,問他「你覺得剛才班主任為什麼這麼生氣?」。他跟我說「可能我犯太歲」「什麼?我聽不清楚」我聽得清楚,但我懷疑自己的耳朵,內心想爆笑出來,但在孩子面前故作冷靜。「可能我犯太歲,今年成日俾人鬧」。孩子與老師的情感連結破壞了,也只能將「俾人鬧」歸咎於外在因素(與他的行為無關丶也完全不控)。「阿媽更年期」,「老師今日心情唔好」,「我犯太歲」是我聽過比較搞笑的不能控制的外在因素。

我在想丶如果我們可以不溫不火/少溫少火地看着孩子的眼睛,溫柔地告訴他我們的期許、一起去想改善的方法,那麼孩子會不會更能接收我們的愛丶我們的心思;而他自己更有力量地去改變去嘗試?

學習溫柔是很多成人(包括我自己)需要重新學習的課題。

孩子不是成年人

自律是要養成的

教育真的需要很多很多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