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孩子合適的「土壤」
每個小朋友都是獨特的!既然她是獨特的,自然有不同的學習方法。有人記性好樂於死記硬背,有人寧可動腦筋接受挑戰。有人需要清晰時間安排及外在提醒,有人在自己選擇之下更有動力更有創意。
所以有時小朋友表現不好,不一定是小朋友能力問題、也不一定是教導者失敗;可能只是環境跟小朋友並不那麼配合。
就好比你小心翼翼把水仙頭放在沙漠上,把仙人掌放在熱帶雨林,水仙頭小妹和仙人掌小子再努力也吃力不討好,只能漸漸衰落。
我們作為家長的,若有能力看出孩子的氣質;我們作為家長的,若接受每個孩子也與別不同,也願意接受他的不同正是上天送給他的禮物;也許,我們的課題就是,怎樣接受這份禮物。
孩子在剛剛進入新的校園,當然需要時間適應。大多數孩子在半年內已能適應新的環境。家長可以從多方面觀察孩子的情緒(正面負面的情緒)丶人際關係(結交到新朋友嗎?享受校園生活?)丶學習表現(做功課的態度,對我學科知識的掌握)等了解一二。直接詢問孩子及老師,也是蒐集資料的好辦法。
我記得當年實習時,有一位家長來尋求協助。小學四年班的小女孩成績每況愈下,動力也不足。家長懷疑女兒有讀寫障礙、或是能力有所欠缺。在評估後,發現女孩子有很多優點長處,智能正常,也沒有讀寫困難。但性格內斂,對自己信心不足。棘手的事,她讀的名校着重學生學術成績、課外活動表現。名校內粒粒巨星,有數之不盡的叻人。
小女孩偏偏需要額外鼓勵和關注,心才能夠定下來,發揮個人最佳表現。她在學校內比上不足比下有餘,但卻欠缺足夠的嘗試機會丶犯錯機會。對着自己的努力但成績不理想,她越感無力。
跟媽媽討論過後,更感到孩子的「習得無助感」已越見明顯。其實看着她從二年班至四年班的成績表,已經心知肚明。
怎樣看待自己的學業、怎樣看待自己的進步成了扭轉受困的關鍵。除了介紹「成長心態」之外,我亦跟媽媽討論更為合適的「土壤」。
媽媽很勇敢,她放下了家人給她負上的「名校包袱」,決意讓女孩子轉校。女孩子轉了在屋企附近的津校。一切沒有像變法術那麼快。孩子要時間適應新的學校環境、認識新的朋友。但過了一段時間,媽媽就告訴我一切也是值得的。孩子變得主動學習,雖然仍然內斂,但交到幾個友善的朋友可以分享心事。
這顆種子終於找到適合她的土壤,接下來,就讓她負起壯健成長的責任!
#唔使鬥氣、唔好鬥氣
#冇話好唔好只有適唔適合
#不合則去不用惋惜
#媽媽真的很勇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