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面前乖啲、爸媽面前嗲啲

08/08/2022

「媽媽,佢蝦你呀!佢喺我哋面前,一叫就做、唔會咁嗲!」這是嬰兒園老師看見我接放學時的慌亂,隨口說出的一句。

我一聽來,的確有少許介意,畢竟我自己硬把「心理學家包袱」扛上身。心裏跑出「可惡!我堂堂一個心理學家,竟然管不好你這小屁蟲?!」而老師說的,的確是事實。兒子在我面前特別扭擰,喜歡黏在我身邊/或索性坐在我的大腿上動也不動,本來懂得做的事(穿鞋子、掉垃圾等)都嚷着說不懂,要我幫忙。

但我忍住不讓「傷人的說話」(即:邪惡但坦白的內心想法)跑出來;並試着觀察兒子跟我的互動。

會不會,上學時時刻刻跟着指令也讓兩歲的他感到疲累、想放空放慢一點?會不會,其實他只是想更親近我丶感受我與他的情感連結?

從「行為糾正」的角度,我知道我只需要提高聲線丶清晰明確地給予指示丶配合稱讚/懲罰,「理想行為」很大機會會出現。

但,如果我要用「情感連結」的角度去看待兒子的需要(被關愛、被親近),我就要有足夠的能耐,給他更大的耐性、時間。等上十分鐘,在旁鼓勵他自己穿鞋子丶自己掉垃圾。過程只給予鼓勵與耐性(加上阿媽心中無限次的深呼吸)。「等待他、鼓勵他,不責罵,但也不代替完成任務」是我作為媽媽的努力嘗試。

我提醒自己,作為媽媽其中一個角色是要「完成任務」(洗衫、煮飯、接放學、執書包丶簽回條,數之不盡的工作),鬧/惡,當然最快,旁人看起來也最有型最爽快。

但我有另一個角色則是「一個無可替代的安全依靠」,這個角色的「人物性格設定」與前者不同。如果我選擇了給孩子情感的依靠,就要提醒自己不要跟孩子捲入「你係咪唔聽話」這個權力鬥爭,放下「快狠準完成任務」的包袱。

當然,再給他空間、時間的同時,我從不放棄對兒子的要求。在他能力以內的事情,我的角色只是陪伴、支持。

希望有一天,他會明白媽媽給他的信任與期望。而他會知道:他做事情,並不是因為比人鬧,而是在自己能力內,做好本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