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定獎勵計劃你要留意的事
12/23/2022
鼓勵小朋友做得好,一定比「吟吟沉沉」「責罵」來得更有效、長遠也有助建立小朋友的良好習慣及自信心。
好行為記錄是以「行為主義」Behaviorism的原則為根基。獎勵令行為下次再出現,懲罰令壞行為下次消失。
好行為得到獎勵,會令孩子重複展現好行為。即係默書高分有朱古力蛋糕食,我下次就會更俾心機溫書攞高分。(好行為 - 獎勵 - 下一次好行為)
一開始定立的目標一定要容易達到!例子一,每天自己收拾好書包,成功四次就有獎勵。例子二,每天控制上網時間在一小時之內,連續成功兩個星期,就可於下一個假期跟朋友一起去海馬公園。
如果目標太難達到(儲到1000個印仔先有獎品),孩子會展現得毫無動力丶表面不在乎獎品丶其實只是心有餘而力不足。
獎勵需要具有吸引力。例如我見過一個家長,她帶女兒到文具店,親手選擇、觸摸喜歡的文具,然後用手機拍照,告訴女兒達成哪個行為目標,媽媽便跟她一起過來購買。(這位媽媽真有智慧呢!)
獎勵一定要在好行為之後。如果未做好行為就得到獎賞,稱為「賄賂」。賄賂不會增加好行為的出現,只助長「扭計扭到有獎品」。這個概念,已在另一篇文章說明。
另外,提醒家長要有大人的胸襟。有時孩子會在獲得獎勵前誇下海口丶未能達標時討價還價、得到獎勵後鬆毛鬆翼。這只是說明,他/她是一個孩子丶有他/她的孩子氣。家長不必急於撥冷水或爭論,只要堅定而溫柔地執行獎勵計劃。坦白說,我們不是「慳皮的父母」,孩子成功達到目標,但鬆毛鬆翼,這是我們最希望看見的呢!
#好行為記錄
#行為主義 Behaviori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