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孩子最好的...

08/05/2020

(寫於停課前、一個晴朗的早上。)

今天到訪其中一間小學。終於有機會面見這位全校公認的「貼心媽媽」。

面前的女士是位小三男仔的媽媽。

媽媽徐徐告訴我,她每天一早起床,先為孩子準備午飯、切好水果、裝滿水樽,還準備每天不同的小甜品讓孩子跟同學分享。昨晚已為孩子收拾好書包,早上起來再檢查一次。校服呢?襯衣、褲子、皮帶、襪子早已準備就緒。接下來,自己洗好臉布、為孩子擠好牙膏,是時候把孩子叫醒,孩子在媽媽「半催半幫」下梳洗,而她則一心二用煮簡單早餐。好不容易把孩子送回學校了,有時突然發現忘了給孩子帶筆盒、飯袋、或是勞作袋,又立刻動身人肉速遞。放學時間,又是另一個忙過不停的時空。

媽媽告訴我,自從知道懷有孩子後,辭去工作專心湊仔。可是孩子得到這份厚愛,既不懂欣賞媽媽的苦心,更越來越依賴。

「媽媽,妳這麼繁忙是為著什麼?」我問。

「我想佢開心、健康咁成長。」

「媽媽我見妳很貼心、也很勞累。妳喜歡這樣的媽媽角色嗎?」

媽媽眼睛有點發紅,低下頭看著桌子,她整天忙個不停,心很累了但孩子又「冇左佢唔得」、不知哪裡出錯。

家長每天要處理的生活瑣事太多,加上時間緊迫,只能在有限時間中完成「最多最多」的事情。心裏覺得做得多了,感覺就實在。但是有時忘記孩子是個每天都在變化的個體。他有他每個階段的「成長任務」。

爸爸媽媽出於一番好心,想為孩子準備「最好」是無可厚非的。但是孩子日漸長大丶一步一步邁向思想獨立、為自己負責的少年青年。

家長的角色就應該由「嬰兒期」的全面照顧起居飲食,逐步讓孩子學習自我照顧。一步步經歷「我做得到」的能力感。

一開始,他們當然會弄得一塌糊塗。忘了帶回條、穿錯了校服、綁鞋帶綁到發脾氣丶擠了太多牙膏。家長的角色就是從旁協助,從「替代他做」,變成「協助他自己做」。從「100%協助」變成「50%協助」再慢慢減少。最後變成鼓勵、欣賞他的成功。從捉手、慢慢放手丶再拍手。

授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要接受孩子過程中的「不是最好」,才能成就不久將來他最好的自己。

#小學 #最好 #能力感 #成長里程 #成長任務

#授之以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