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學淺談「內在動機」

10/01/2020

開學了,家長向來也要面對很多的挑戰,在疫情下今年挑戰更多。

相信在過去半年大家也經歷過孩子未能回校上課、要在家裏接受網上授課。這意味着家長在孩子的學習上(起碼在時間上)花了更多的精力。有沒有家長已經看他讀書看到眼火爆?

我們真希望孩子可以盡力讀好書(更理想的是他自己「想」讀好書)。

想他自動自覺、想他完成家課、想他拿取好成績、想他發展自己最大的能力並且將來成功地生活。相信這是全世界所有父母的共同願望。

但假若孩子對讀書沒有「內在動機」,我們又可以如何提升動機?可以獎勵嗎?可以懲罰嗎?

有家長會擔心,利用「外在動機」(獎勵懲罰)孩子其實並不喜歡讀書。也會認為獎勵懲罰也不持久。

有研究指出,利用獎勵懲罰甚至會削弱孩子本身的內在動機。但究竟事實是怎樣呢?

首先,「外在動機」應否應用取決於孩子「現在的階段」。

簡單分為三階段:

(零)

沒有動機-唔想做

(一)

外在動機-自己以外的人丶物(可以是一粒糖丶一份人工;獲得其他人的讚賞、肯定;可以是逃避懲罰,唔使俾人鬧;)

(二)

內在動機-(內在=自己)「我好鍾意讀書學新知識」、「我享受彈琴的過程」丶「我返工可以實現自我價值」


的確,有研究顯示,透過「獎勵/懲罰」會令本身擁有內在動機的孩子變得被動丶降低動機。如果之後沒有獎勵,就不再願意去做一項任務。例如孩子本身喜歡畫畫,你偏偏添加額外獎勵,當你不再提供獎勵時,孩子就不那麼願意畫畫了。這是「獎勵降低動機」的情景。(二變一)

家長想做的,是把一個「沒有動機」的孩子跳級成為「有內在動機」的孩子。(零變二)

這時,獎勵可以發揮搭橋鋪路的功效。

透過獎勵,我們可以啟動孩子進行任務。他可能真的是為了獎勵而開始練習樂器、俾心機溫默書的。獎勵不能夠讓孩子得到「內在動機」,但是當孩子啟動了任務,他便有了機會得到更多。

我們想孩子鍾意一樣東西,最重要是他有成功感。但若果孩子沒有開始這任務,又怎會有機會累積經驗、建立技巧、從而獲得成功呢?

獎勵對於孩子「沒動機的」活動有用,對於「已有內在動機的」活動有害無益。

但要建立內在動機,還是靠成功感。獎勵只是給你buy time; 給你和孩子機會透過練習而慢慢喜歡一個活動而已,不要本沒倒置。

#搭橋鋪路

#獎勵係有用㗎

#睇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