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孩子建立分享情感的習慣》

09/09/2022

試過見一個中學生,他告訴我他和家人的關係比較像是「住在同一個地方的人而已」

他們不會討論日常生活丶更遑論談及升學、自己對未來的想法和感覺。平時住在同一個空間、晚餐是坐在一起,但從不談話。青年人說,父母不知道他將來想讀什麼科。既然父母從不過問,他也不打算主動提出討論了。

我聽在心裏,覺得很可惜。

對我來說,幼稚園高班/初小的小朋友已經有足夠的語言能力表達自己的感受、想法。但在學前階段,在小孩子牙牙學語時候,已經是很好的溝通時機。

最起始,孩子當然不懂得用說話作出表達。但父母仍然可以跟他分享日常的瑣事、有趣的事,也可描述自己的情緒。這也是孩子認識不同情緒、從父母的行動學習表達情緒、處理情緒的辦法。

小學階段,孩子說話更流暢了(雖然也不期望他們情感成熟、或期望他們能清晰交代前因後果)。除了「做晒功課未啊?」「今日有冇比老師罰?」,作為爸爸媽媽的,有更好的選擇。可以問「今日喺學校有冇發生啲有趣嘅事呀?」「今日開唔開心啊?」「小息同賢賢玩乜嘢遊戲啊?」父母先可以試着引導孩子分享開心的、正面的事情。

(1)如果孩子話「唔知啊」「冇啊」

父母也不需要沮喪。既然孩子還沒準備好,就由我們開始吧。父母可以分享日常小事。「今日下晝我食個焗豬扒飯好好食,我覺得好開心呢。你今日食乜嘢午餐啊?」「今日突然落雨,我冇帶遮,淋到濕晒,真係激死人。」「聽日我要去總公司開會,其實我緊張到震!」

這些一點一滴,都是我們跟孩子的情感連結。讓他理解父母也有情緒,而不同的情緒也能夠安心地表達出來。

(2)如果孩子提起了他的壞情緒丶 不恰當行為

記住,我們希望跟孩子建立情感交流,就要忍住不做判官,「都話咗你㗎啦,又比老師話」「乜佢咁曳呀,咁唔好同佢玩啊!」「老師點會有錯呢?一定係你班人唔聽話先至會罰你」

我們可以先做一塊大海綿,承載着孩子的情緒。情緒有機會抒發了,不同的可能性才有機會show up。

試吓反映孩子的情緒「你冇份傾偈,老師罰你地,你一定覺得好委屈啦」「賢賢今日冇返學,你係唔係覺得好失望?」「梓峰整唔見你舊巴斯光年擦膠,你一定好嬲啦。如果係我,我唔見咗舊巴斯光年擦膠我都會好唔開心」

情感連接上了,再慢慢討論。孩子不一定要接受父母的想法(切忌父母一言堂)。但和孩子的討論過程中,我們潛移默化父母重視的價值,也要欣賞孩子有自己的思考、嘗試。

記住

1,先從開心丶正面的開始

2,耐心聆聽,不做判官

3,在平和、安全的環境下互相分享,有孩子知道父母是可靠的分享對象

4,情感連結了、自然可以更多地交流想法、感受。父母給孩子的價值觀,都是潛移默化丶以身作則的,從來也不是兇兇狠狠、一錘定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