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不能自律
一位中二學生的家長跟我說,我的仔仔就是很不自律。他每天總是用三至四小時打機,到了很慢很慢才林急臨忙做功課。他怎麼就不能自覺地完成功課,溫習一下呢?
我問:「家長,你是幾多歲開始自律的?那時你為什麼會這麼自律?」
「我很小時候就已經很乖了,成績很好,讀書很優秀,就不明白為什麼兒子就是不像我。」
我在想,到底是什麼會讓一個人自動自覺去做一件事?其實這也關乎一個人的動機。這件事對他有益處?這件事很有意義?他會有成功的感覺嗎?如果孩子不能在一件事上有成功的感覺,或是他覺得自己沒有能力完成,那麼他又怎麼會自動自覺去做這件苦差呢?
而事實上,讀書對很多孩子來說都是一件苦差。在他成熟得能感覺學習的快樂之前,他也許需要更多的鼓勵和動力。畢竟在課室內成績名列前茅的(有內在動機的),就只有那數位。
因此,我們要孩子自律之前,就需要「他律」。
我們先得明白,孩子現在還沒有自律、並要接受他是不會叮一聲就自動自覺的。這關乎習慣的養成。
既然他沒有內在的動機去學習,我們便要為他設計外在的因素。
一開始,你需要跟他定立一個雙方也覺得合理的時間表。若能根據時間表完成,他會得到怎樣的好處呢?讚賞?小禮物?玩樂時間?可以不用洗碗?
這些就是用外在因素鼓勵好行為。到時候他真的把時間花在學習上了,那因學習而來的成功經驗,也許會隨之而來。但在他養成習慣,或是喜歡上學習之前,外在的鼓勵及是十分重要的。
設計時間表有以下原則:
一,家長要跟子女有共識,做功課,溫習,休息,玩樂的時間要平均、合理。若果要求是孩子不能達到的,孩子也不會遵守。
二,先苦後甜。先工作(做功課,溫習) 再玩樂。就像我們工作了一個月後,才能得到每月工資一樣。孩子應先負上自己的責任,才能得到玩樂時間。如果先後次序倒轉了(先玩樂,後工作) ,家長很快會發現,孩子會把工作拖延到最後,工作狀態也不理想了。
三,休息不等同於玩樂。孩子工作了30分鐘,也許需要一個小休,但留意,這是休息的時間,而不是玩手機電腦的時間。
四,時間表應認真執行。做到,做不到,也會有合理的後果(奬勵,或懲罰)。
切實執行時間表,一開始家長可能要花更多時間和心血去跟進;但長遠來說,絕對可以為孩子,及家長節省更多無謂的拖延,爭拗,催促的時間。